宜人之城 昌盛之地
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
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
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三次荣获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
国家卫生城市
国家森林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中国十大秀美之城
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
中国气候宜居城市(获中国人居环境奖综合奖)
中国诗歌之城
中国钢琴之城
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
长江三峡国际旅游最佳目的地城市
中国最适合开设工厂的城市
中国十大最具发展潜力城市
中国最佳投资城市
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
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
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三次荣获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
国家卫生城市
国家森林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中国十大秀美之城
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
中国气候宜居城市(获中国人居环境奖综合奖)
中国诗歌之城
中国钢琴之城
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
长江三峡国际旅游最佳目的地城市
中国最适合开设工厂的城市
中国十大最具发展潜力城市
中国最佳投资城市
宜昌概况
宜昌古称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清朝雍正年间改称“宜昌”,取“宜于昌盛”之意。国土面积2.1万平方公里,全市辖5县3市5区和1个国家级高新区,常住人口392万人。宜昌是屈原昭君故里,国之重器三峡工程所在地,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
区位独特 通衢要地
宜昌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港口、机场、高铁等交通十分便利,可4小时通达“北上广深”。长江黄金水道穿城而过,拥有4个水铁联运港,大宗产品通江达海、运输成本优势明显,宜昌港年货物吞吐量近1.5亿吨,全省第一。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中的沿江高铁、呼南高铁、郑渝高铁在此交汇,在宜形成“米”字型高铁网。三峡水运新通道开工建设,引江补汉及沿线补水工程加快推进。拥有沪渝、沪蓉高速公路、汉宜高速铁路、焦柳铁路、318国道等交通动脉。三峡机场是鄂西渝东最大国际门户机场,国家一类航空口岸,先后开通70个国内航点、17个国际和地区航点,出入境旅客首次突破10万人次。拥有宜昌自贸片区、综保区、三峡保税物流中心、国际航空口岸等高层次开放平台,内引外联、双向开放的格局加速形成。
基础厚实 产业福地
工业门类齐全,拥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7家,“宜昌制造”领军产品59种,其中5个全球第一、38个全国第一。宜昌跻身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城市第52位。绿色化工、装备制造、食品饮料、清洁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蓬勃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产业入选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广汽、宁德时代邦普、盛虹、欣旺达、海科、天赐、多氟多、万华化学等头部企业先后落户宜昌,全市拥有20家本土上市企业,位居全省同等市州第1位。2024年,宜昌历史上首次获得国家专利金奖,创新能力上升7 位、位居国家创新型城市第56位。现有1个国家级高新区、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1个综合保税区,12个省级开发区。当前,宜昌正努力以绿色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大力发展现代化工新材料、新能源及高端装备、生命健康、文化旅游、大数据及算力经济“3+2”主导产业,统筹推动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三线并进”,加快构建“12520”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产业跨越式提升、蝶变式发展。
宜居宜业 人文胜地
宜昌是湖北“一江两山”(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重要通道,中国旅游大通道上的璀璨明珠。拥有2400多年历史,是巴楚文化发祥地,是中华民族伟大母亲嫘祖,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屈原,中华民族团结和平使者、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的故里,境内三国文化遗址80余处,有“李白三过荆门山”、“杜甫留宴下牢溪”、“白居易命名三游洞”等历史佳话。拥有长江三峡、三峡工程等世界级旅游资源和三峡千古情等火爆出圈的文旅项目,拥有5A级景区4家,4A级27家,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长江三峡国际旅游最佳目的地城市。拥有“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独特城市风貌,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
环境优越 投资高地
宜昌是首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是湖北省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宜昌早在1876年就被辟为通商口岸,有近150年的开埠历史和悠久的重商基因,是中外客商投资创业的理想城市。宜昌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优化营商环境,“六多合一”改革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一网通办”连续两年位居市州第一,受到省政府专项激励。项目建设“五办”(集成办、集约办、容缺办、智慧办、精准办)服务模式,入选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创新实践案例。
宜昌发展目标
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 打造世界级宜昌
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视察湖北,首站到宜昌。2024年1月2日,李强总理到宜昌调研,宜昌正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市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赋予的“打造汉襄宜‘金三角’的重要支撑、长江大保护的重要展示窗口、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三个重要”的新定位,以三峡(坝区)统筹发展和安全综合试验区建设为统领,积极抢抓三峡水运新通道、引江补汉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历史机遇,深入实施“双碳引领、枢纽赋能、强产兴城”三大发展战略,在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中奋勇争先,努力推动宜昌成为链接重庆和武汉的重要枢纽、联通长江中上游协同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加快建设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
——全面提升国家战略承接能力、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国际要素集聚能力、全球目光吸引能力。
——全面提升国家战略承接能力、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国际要素集聚能力、全球目光吸引能力。
以集中集聚理念构建现代产业格局
现代化工新材料
宜昌磷矿资源保有储量43亿吨,占全国15%,居全国八大磷矿区之首,拥有年产值过百亿元企业集团4家(宜化、兴发、三宁、华强)。立足丰富的磷矿资源优势和良好的产业基础,持续推动磷矿、新能源材料、动力总成和新能源汽车、电动船舶、新能源工程机械等高端装备制造迭代升级,全力延伸拓展新能源新材料赛道。全市新能源电池产业链已初具规模,已建成磷酸铁锂电池产能70GWh,基本形成了涵盖上中下游的新能源电池产业链闭环。
未来,将发挥资源和龙头企业产业基础优势,持续推进产业裂变,加快打造国家级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集聚区。同时,着力发展电子级、食品级、医药级磷酸盐,延伸突破发展氟化工、硅化工,全力打造世界级高端磷化工产业集群。
文化旅游
宜昌有5A级景区4家、4A级景区27家,年接待游客1.18亿人次。将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断擦亮世界级山水、世界级文化、世界级工程、世界级康养四张名片,全力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
新能源及高端装备
宜昌是全省乃至全国为数不多的拥有装备制造业全部8个行业大类、95个小类的地级市之一。初步形成了新能源电池、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航空航天、汽车及零部件、化工装备、环保装备、电力装备、特色专用装备为主导的发展格局。
宜昌是“电化长江”的策源地,率先开展岸电试点,推动建设全国内河绿色智能船舶产业示范区、长江中上游最大绿色智能船舶制造基地。全球载电量最大纯电动游轮“长江三峡1号”、国内首艘内河氢燃料电池动力公务船“三峡氢舟1号”在宜昌下水,长江首艘5000吨级纯电推散货船、全球最大万吨级纯电动运输船开工建造。
未来,将以新能源电池、绿色智能船舶、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抽水蓄能、光伏等装备制造为重点,着力打造中国清洁能源之都和“电化长江”先行区。
大数据及算力经济
宜昌是国家千兆城市、全省首批数字经济示范城市,在全省率先完成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平台全域覆盖。3个项目入选国家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突破700亿元。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一期、三峡数智产业园、信息高铁华中枢纽站、点军区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建成投运,全市算力规模突破2000P,成为全省最大规模算力集群。宜昌与三峡集团合作,着力打造算力和电力协同示范区。
未来,将抢抓国家“东数西算”机遇,大力实施算力网络强基、数据价值倍增等五大行动,推动存力、算力、运力协同发展,全力打造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枢纽节点。
生命健康
生命健康产业产值突破千亿。拥有安琪、东阳光、人福等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6家,2024年新增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品种11个,总数达到51个,数量全省第1。获批湖北省首个合成生物产业园,大力布局合成生物新赛道,全国生物制造产业发展现场会在宜召开,以生物技术引领产业新的跨越式发展,着力打造中国“微生物第一城”。
“3+2”主导产业
现代化工新材料
生命健康
新能源及高端装备
大数据及算力经济
文化旅游
其他产业
食品饮料
航空航天和海洋工程
建筑建材
纺织服装及文化用品
商务商贸
现代金融
现代物流
现代特色农业
宜昌磷矿资源保有储量43亿吨,占全国15%,居全国八大磷矿区之首,拥有年产值过百亿元企业集团4家(宜化、兴发、三宁、华强)。立足丰富的磷矿资源优势和良好的产业基础,持续推动磷矿、新能源材料、动力总成和新能源汽车、电动船舶、新能源工程机械等高端装备制造迭代升级,全力延伸拓展新能源新材料赛道。全市新能源电池产业链已初具规模,已建成磷酸铁锂电池产能70GWh,基本形成了涵盖上中下游的新能源电池产业链闭环。
未来,将发挥资源和龙头企业产业基础优势,持续推进产业裂变,加快打造国家级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集聚区。同时,着力发展电子级、食品级、医药级磷酸盐,延伸突破发展氟化工、硅化工,全力打造世界级高端磷化工产业集群。
文化旅游
宜昌有5A级景区4家、4A级景区27家,年接待游客1.18亿人次。将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断擦亮世界级山水、世界级文化、世界级工程、世界级康养四张名片,全力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
新能源及高端装备
宜昌是全省乃至全国为数不多的拥有装备制造业全部8个行业大类、95个小类的地级市之一。初步形成了新能源电池、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航空航天、汽车及零部件、化工装备、环保装备、电力装备、特色专用装备为主导的发展格局。
宜昌是“电化长江”的策源地,率先开展岸电试点,推动建设全国内河绿色智能船舶产业示范区、长江中上游最大绿色智能船舶制造基地。全球载电量最大纯电动游轮“长江三峡1号”、国内首艘内河氢燃料电池动力公务船“三峡氢舟1号”在宜昌下水,长江首艘5000吨级纯电推散货船、全球最大万吨级纯电动运输船开工建造。
未来,将以新能源电池、绿色智能船舶、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抽水蓄能、光伏等装备制造为重点,着力打造中国清洁能源之都和“电化长江”先行区。
大数据及算力经济
宜昌是国家千兆城市、全省首批数字经济示范城市,在全省率先完成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平台全域覆盖。3个项目入选国家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突破700亿元。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一期、三峡数智产业园、信息高铁华中枢纽站、点军区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建成投运,全市算力规模突破2000P,成为全省最大规模算力集群。宜昌与三峡集团合作,着力打造算力和电力协同示范区。
未来,将抢抓国家“东数西算”机遇,大力实施算力网络强基、数据价值倍增等五大行动,推动存力、算力、运力协同发展,全力打造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枢纽节点。
生命健康
生命健康产业产值突破千亿。拥有安琪、东阳光、人福等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6家,2024年新增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品种11个,总数达到51个,数量全省第1。获批湖北省首个合成生物产业园,大力布局合成生物新赛道,全国生物制造产业发展现场会在宜召开,以生物技术引领产业新的跨越式发展,着力打造中国“微生物第一城”。
“3+2”主导产业
现代化工新材料
生命健康
新能源及高端装备
大数据及算力经济
文化旅游
其他产业
食品饮料
航空航天和海洋工程
建筑建材
纺织服装及文化用品
商务商贸
现代金融
现代物流
现代特色农业
宜昌市投资要素
用电成本
分时电价政策:
分时电价政策:尖峰时段:20:00-22:00,尖峰电价=基础电价*180%+政府性基金及附加;高峰时段:16:00-18:00、20:00-24:00,高峰电价=基础电价*149%+政府性基金及附加;低谷时段:00:00-6:00,12:00-14:00低谷电价=基础电价*48%+政府性基金及附加;其余为平段,平段电价=基础电价+政府性基金及附加。目前,湖北省工商业用户已全面实行市场化交易,企业可通过湖北电力交易中心与发电企业或售电公司进行交易(年度、季度、月度、现货)等,也可委托供电公司代理购电,代理购电电价按照“湖北省电网代理购电价格(市场价格每月动态更新)”执行。
供水、天然气、蒸汽、自备水源
供应能力:供水供气报装零收费,有稳定的供水、供气保障,供水水质优于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供水、供气、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配套与城市规划同步,能够满足各类招商引资项目需求。
供应收费:居民生活用水0-20吨,1.37-1.5元/立方米;20-30吨,2.09-2.16元/立方米;30吨以上,2.81-2.88元/立方米。非居民生活用水1.82-1.89元/立方米。特种行业用水:3-4.1元/立方米。不同供水公司价格略有差异。污水处理费:居民0.95元立方米;非居民(含特种行业用水)1.4元立方米。天然气:居民生活用气0-360立方米,2.67元/立方米;361-600立方米,2.94元/立方米,600立方米以上,3.74元/立方米。非居民用气3.61元/立方米(联动价格)。蒸汽:城区价格170-225元/吨(市场价)。
自备水源:大用水户可协商自备水源,按规定缴纳水资源税。
土地成本
土地供应:优先保障产业用地,免费享受工业园区各类区域性统一评价成果和建设项目审批服务,园区内实现“标准地”出让和“五证同发”审批模式全覆盖,可节约用地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宜昌城区工业用地可按国家规定的招拍挂最低价出让。
劳动力成本
目前工资水平:高层管理人员月薪中位数为10650元,中层管理月薪中位数为8489元,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月薪中位数为12991元,中级职称技术人员月薪中位数为8451元,高级工技能人才月薪中位数为7082元,初级技能月薪中位数为4955元。
人才政策
人才补贴:1、2021年6月1日(含)以后宜昌以外地区来宜昌城区企业(非机关事业单位)首次就业的毕业5年内全日制硕士、本(专)科生,并按规定连续缴纳养老、工伤、失业三项社会保险6个月以上的,3年内每年分别发放12000、6000元的大学生生活补贴;2、2021年6月1日(含)以后由宜昌市城区企事业单位新引进到宜昌市工作且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或来宜创业新注册成立企业且政策正常经营6个月以上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在宜昌城区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符合条件的3年内可享受15-30万元博士生活补贴。
人才安居:1、对在宜昌城区新就业(含返乡创业)且无自有产权住房(3年内无住房交易记录)的博士、硕士、本科及以下学历毕业生(含中职中专),符合条件的分别按每年12000、9600、6000元的标准发放租房补贴,最长不超过3年。2、在宜首次就业5年内的博士(含D类及以上人才)、硕士(含E类人才)、本(专)科生(含F类人才)、中专技校毕业生(含G类人才),在宜昌城区(含夷陵区)购买新建商品住房,且本人及配偶在宜昌城区无自有产权住房的(含5年内无产权交易记录),符合条件的分别一次性发放10万元、6万元、5万元、3万元的“购房首付款补贴券”,与租房补贴政策不同时享受。3、博士(含D类及以上人才)、硕士(含E类人才)、本(专)科生(含F类人才)、中专技校毕业生(含G类人才),新购买城区奖补项目库内新建商品住房的,符合条件的分别一次性发放10万元、6万元、5万元、3万元的“购房首付款补贴券”。符合政策条件生育二孩及以上的家庭,叠加享受5-10万元购房补贴。属于城区外宜昌农村户籍的,叠加享受5万元补贴。购房补贴可直接抵扣购房款,或者购房与购买新能源乘用车同时抵扣。(该政策自2024年9月19日执行,有效期一年)
分时电价政策:
分时电价政策:尖峰时段:20:00-22:00,尖峰电价=基础电价*180%+政府性基金及附加;高峰时段:16:00-18:00、20:00-24:00,高峰电价=基础电价*149%+政府性基金及附加;低谷时段:00:00-6:00,12:00-14:00低谷电价=基础电价*48%+政府性基金及附加;其余为平段,平段电价=基础电价+政府性基金及附加。目前,湖北省工商业用户已全面实行市场化交易,企业可通过湖北电力交易中心与发电企业或售电公司进行交易(年度、季度、月度、现货)等,也可委托供电公司代理购电,代理购电电价按照“湖北省电网代理购电价格(市场价格每月动态更新)”执行。
供水、天然气、蒸汽、自备水源
供应能力:供水供气报装零收费,有稳定的供水、供气保障,供水水质优于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供水、供气、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配套与城市规划同步,能够满足各类招商引资项目需求。
供应收费:居民生活用水0-20吨,1.37-1.5元/立方米;20-30吨,2.09-2.16元/立方米;30吨以上,2.81-2.88元/立方米。非居民生活用水1.82-1.89元/立方米。特种行业用水:3-4.1元/立方米。不同供水公司价格略有差异。污水处理费:居民0.95元立方米;非居民(含特种行业用水)1.4元立方米。天然气:居民生活用气0-360立方米,2.67元/立方米;361-600立方米,2.94元/立方米,600立方米以上,3.74元/立方米。非居民用气3.61元/立方米(联动价格)。蒸汽:城区价格170-225元/吨(市场价)。
自备水源:大用水户可协商自备水源,按规定缴纳水资源税。
土地成本
土地供应:优先保障产业用地,免费享受工业园区各类区域性统一评价成果和建设项目审批服务,园区内实现“标准地”出让和“五证同发”审批模式全覆盖,可节约用地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宜昌城区工业用地可按国家规定的招拍挂最低价出让。
劳动力成本
目前工资水平:高层管理人员月薪中位数为10650元,中层管理月薪中位数为8489元,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月薪中位数为12991元,中级职称技术人员月薪中位数为8451元,高级工技能人才月薪中位数为7082元,初级技能月薪中位数为4955元。
人才政策
人才补贴:1、2021年6月1日(含)以后宜昌以外地区来宜昌城区企业(非机关事业单位)首次就业的毕业5年内全日制硕士、本(专)科生,并按规定连续缴纳养老、工伤、失业三项社会保险6个月以上的,3年内每年分别发放12000、6000元的大学生生活补贴;2、2021年6月1日(含)以后由宜昌市城区企事业单位新引进到宜昌市工作且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或来宜创业新注册成立企业且政策正常经营6个月以上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在宜昌城区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符合条件的3年内可享受15-30万元博士生活补贴。
人才安居:1、对在宜昌城区新就业(含返乡创业)且无自有产权住房(3年内无住房交易记录)的博士、硕士、本科及以下学历毕业生(含中职中专),符合条件的分别按每年12000、9600、6000元的标准发放租房补贴,最长不超过3年。2、在宜首次就业5年内的博士(含D类及以上人才)、硕士(含E类人才)、本(专)科生(含F类人才)、中专技校毕业生(含G类人才),在宜昌城区(含夷陵区)购买新建商品住房,且本人及配偶在宜昌城区无自有产权住房的(含5年内无产权交易记录),符合条件的分别一次性发放10万元、6万元、5万元、3万元的“购房首付款补贴券”,与租房补贴政策不同时享受。3、博士(含D类及以上人才)、硕士(含E类人才)、本(专)科生(含F类人才)、中专技校毕业生(含G类人才),新购买城区奖补项目库内新建商品住房的,符合条件的分别一次性发放10万元、6万元、5万元、3万元的“购房首付款补贴券”。符合政策条件生育二孩及以上的家庭,叠加享受5-10万元购房补贴。属于城区外宜昌农村户籍的,叠加享受5万元补贴。购房补贴可直接抵扣购房款,或者购房与购买新能源乘用车同时抵扣。(该政策自2024年9月19日执行,有效期一年)